您好,欢迎光临南通航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年专做 机械产品
中高端
机械产品一站式采购
 

咨询服务热线
133-4809-1116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 来源: 】 【 发布时间:2012-11-09 】 【 字体:
如果爱因斯坦活在中国今天的高校科研体制内会怎样?这次十八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参加分组讨论后在驻地与媒体记者开的一个玩笑,但却透露出这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界领军人物对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深思考。

    张学记说,中国科技创新不足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落脚到教育,诸如在核心期刊发论文的硬指标等规定束缚了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没有完成论文指标的博士生毕不了业,科研人员评不了教授,而做一个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可能花三年也不一定能出成果。

    “创新是不可预知的,越是创新性强的东西越不可预测,在短时间考核压力下只能做一些把握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弱的工作。”张学记说,发论文,评奖,拿科研经费--这样的学者评价机制不利于创新。

    张学记说,鼓励创新的学者评价机制应当是:第一、科研成果在这个领域是否众人知晓;第二、科学大会上是否被邀请作大会报告;第三、是否进入这个领域学术期刊的编委。当然,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研究成果在这个领域是否不可缺失。

    “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科技应用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张学记说,“很多研究做出来以后就束之高阁了,这与创新体制有关系。”

添加时间:2012-11-09  浏览次数:0



 友情链接